洋流 指海洋中海水大规模地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流向另一个海区的非周期性的运动。洋流按其成因可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类。按其水温和所经海区水温的差异可分为寒流和暖流。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定向风,还有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分布的影响。洋流对海岸的水文特征、人类的海上活动以及对大陆沿岸的气候等都有巨大影响。
海流 即“洋流”。
暖流 海水的温度比所经海区的水温高的洋流称为暖流。暖流通常是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流动。暖流经过的海区和沿海地区的气温一般比同纬度其它地区高,而且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世界著名的暖流有:大西洋上的墨西哥湾暖流、巴西暖流;太平洋上的黑潮,东澳大利亚暖流;印度洋上的马达加斯加暖流、莫桑比克暖流。
寒流 就所经海区的海水来说,具有较低温度的海流称为寒流。寒流通常是从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流动。寒流可使流经的海区和沿海地区气温降低,雨水减少。世界著名的寒流有:大西洋的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太平洋中的千岛寒流、秘鲁寒流;印度洋中的西澳大利亚寒流等。
风海流 又叫“漂流”、“吹流”。是海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平运动。世界各大洋的表层洋流系统就其成因来说,主要属风海流。
漂流 即“风海流”。
密度流 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引起水平方向压力的差异,当水平压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海水运动,叫密度流。密度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海水受热蒸发、冷却、降水分布不均,致使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密度流;另一种是由于风力不均匀地作用于海面,在产生风海流的同时,还产生垂直环流,引起海水密度的重新分配,也形成密度流。
梯度流 即“密度流”。
地转流 [size=11.6667px]即“密度流”。[size=10.8333px]在水平压强梯度力的作用下,海水将在受力的方向上产生运动。与此同时科氏力便相应起作用,不断地改变海水流动的方向,直至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取得平衡时,海水的流动便达到稳定状态。若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则这种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取得平衡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倾斜流 海面因气压变化、风力作用、大气降水或河水大量倾入而发生倾斜,引起海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动,这种因海面倾斜而形成的海流叫倾斜流。
补偿流 由于某种原因,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造成海面降低,邻近海面的海水随即流入该区进行补充,这种海水流动就叫做补偿流。如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都属于补偿流。
沿岸流 在靠近海岸的浅海区,在斜向海岸吹送的盛行风作用下产生破浪,其回流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斜坡流动,在风的作用下海水又流向岸边,如此反复进行,海水便形成一股沿海岸流动的海流,特为沿岸流。
升降流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海流使某些海区的表层海水远离海岸,沿岸水位下降,产生减水,下层海水不断上升来补充,形成上升流。在某些迎风的海岸地区,风力使表层海水不断流向海岸,使沿岸水位上升,产生增水,迫使沿岸区海水下沉,形成下降流。
赤道海流 在热带范围内,海水自东向西的大规模流动,叫赤道海流。赤道海流的流势大,流向稳定。在北半球称北赤道海流,在南半球称南赤道海流。
赤道逆流 又叫“反赤道流”。为南、北赤道海流之间的逆向海流。它主要位于北纬3°—5°到北纬10°—12°之间的洋面上。赤道逆流自西向东逆赤道海流而流动,以补偿大洋东部因赤道海流带走的海水,因此具有补偿流和倾斜流的性质。赤道逆流的流速通常为40—60厘米/秒左右,最大时达150厘米/秒,冬季一般小于15—30厘米/秒。由于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因此赤道逆流表层的海水具有高温、低盐的特性。
日本暖流 也叫“黑潮”。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群岛东部向北偏转而形成的。它的主流沿中国台湾岛的东岸、日本琉球群岛的西侧向北、直达日本群岛的东岸,在北纬40°附近与千岛寒流相遇,在西风吹送下,再折向东,成为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大的一股暖流,它在台湾岛东面的外海处,其宽度约有100—200公里,深200米,最大流速每昼夜可达60—90公里,平均流量每秒约2200万立方米。由于日本暖流来源于北赤道暧流,因此水温和盐度均较高。水温夏季达29℃,冬季为20℃,二者向北逐渐降低;盐度在150—200米深处达最大值(为34.8—35.0‰)。该海流对我国东部海域的水文、气象等方面有较大影响。
黑潮 即“日本暖流”。
台湾暖流 是“日本暖流”的一个分支。当黑潮经过台湾岛与琉球群岛之间,就分流北上,其中偏西的一支,进入福建、浙江沿海海域被称为台湾暖流。
北太平洋暖流 是“黑潮”的延续部分,属北太平洋的西风漂流,但因受北美大陆的阻隔,在向东流至北美西海岸时分为两支:一支折向北,称为阿拉斯加暖流;一支折向南,称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太平洋暖流的流速自西向东有所减缓(由0.5米/秒减至0.1米/秒),其流量每秒约15—35百万立方米。
加利福尼亚寒流 是流经北太洋东南部的一支寒流。为北太平洋暖流向南的一个分支。它沿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向南流动,以补充北赤道暖流。其幅宽达550—600公里,时速1—2公里。
千岛寒流 又叫“亲潮”。是流经北太平洋西北部的一支寒流。它自苏联的堪察加半岛,沿千岛群岛向南流动,在日本北海道附近(北纬40°附近)与黑潮相遇,转向并入了北太平洋暖流。亲潮主流的流速在1米/秒以下,表面水温低于19℃。在水色和透明度方面与黑潮有较大差异。
亲潮 即“千岛寒流”。
东澳大利亚暖流 是流经南太平洋西部的一支暖流。为太平洋中,南赤道暖流向南的一个分支。它沿澳大利亚的东海岸向南流动,最后汇入西风漂流。由于东澳大利亚暖流来源于南赤道暖流,因此它的水温和盐度均较高。
秘鲁寒流 是流经南太平洋东部的一支寒流。它是西风漂流在向东流动时,遇到南美洲西部海岸后,向北转向而形成的。秘鲁寒流沿南美洲的西海岸自南向北流动,于南纬10°以北的地方折向西流,成为南太平洋中南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其流速较小,每昼夜约6海里。
墨西哥湾暖流 也叫“湾流”。它是流经北大西洋西部的最强大的一支暖流。“湾流”是南、北赤道暖流在墨西哥湾会合后,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形成佛罗里达暖流,后又会合了安的列斯暖流,再沿北美洲的东海岸自西南向东北运行。其流势很盛,在佛罗里达海峡中,它的宽度约60—80公里,厚度约700米,流速每昼夜约130公里,表面水温达27℃—28℃。该暖流向东北继续延续成为北大西洋暖流。
湾流 即“墨西哥湾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 是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部分,在盛行西风的吹送下,横过大西洋北部,至欧洲西海岸(约北纬40°附近)分为两支,向南流的一支称为加那利寒流,向北流的一支折向东北后,在北纬60°附近又分为两支,左支最后成为西格陵兰暖流,右支伸入北冰洋而逐渐消失。由于北大西洋暖流是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因此它的强弱变化直接受墨西哥湾暖流强弱变化的影响。其流量每秒约为20—40百万立方米。该暖流对欧洲西部的气候有明显的增温、加湿作用。
加那利寒流 是流经北大西洋东部的一支寒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向南的一个分支。它在葡萄牙的外海处自北向南流动,经过加那利群岛附近,最后成为北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其幅宽约400—600公里,时速不超过2公里。
东格陵兰寒流 是发源于北冰洋,沿格陵兴岛的东海岸向南流动的一支寒流。其强弱变化直接受北冰洋海冰生成与消融的影响。由于它源于高纬海域,因此水温和盐度均较低(夏季水温为2.4℃。盐度为32.0~33.0‰)。其流速约1公里/时,春季常常携带着许多浮冰和冰山。
拉布拉多寒流 是流经加拿大北极群岛和拉布拉多半岛东岸的一支寒流。它发源于巴芬湾,向南流至纽芬兰东南外海和墨西哥湾暖流相遇,潜流于温水之下,时速1—2公里。春夏时常带来巨大冰山并造成重雾,妨碍海上交通。
巴西暖流 是流经南大西洋西部的一支暖流。它是南赤道暖流向南的一个分支,沿巴西东岸向南流动。在南纬40°附近,与西风漂流汇合。时速1~2公里,水温18~26℃,盐度35.0~37.25‰以上。
本格拉寒流 是流经南大西洋东部的一支寒流。它是西风漂在向东流动的过程中,遇到非洲大陆后一部分转向,自南向北沿非洲西部外海流动,经安哥拉西岸的本格拉,继续向北,最后汇入南赤道暖流。其时速为1—2公里。水温南部低、北部高。沿岸并有深层水上升。该寒流对非洲西岸的气候有较大影响。
莫桑比克暖流 是流经南印度洋西部的一支暖流。印度洋中的南赤道暖流在遇到非洲大陆后分成两支。一支沿非洲东岸与马达加斯加岛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向南流动,称为“莫桑比克暖流”,其延续部分向南直达非洲南端,称为“厄加勒斯暖流”,继而汇入西风漂流。
马达加斯加暖流 是流经南印度洋西部的一支暖流。它是印度洋中的南赤道暖流,在向西流动时遇非洲大陆后转向分支而成。其中一支沿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向南流动,称为“马达加斯加暖流”。时速为1—3公里,平均水温25℃左右,盐度大于35‰。
西澳大利亚寒流 是流经南印度洋东部的一支寒流。它是西风漂流的一部分,转向后,自南向北沿澳大利亚西海岸流动,最后汇入南赤道暖流。其时速为0.7—0.9公里。水温北高南低。盐度为35.5—35.7‰。
季风洋流 是印度洋北部,随季风更替而出现的季节性转变流向的洋流系统。它属于风海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夏季,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送下,按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加强了南赤道海流。冬季,海水在东北季风的吹送下,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形成赤道逆流。
西风漂流 在盛行西风吹送下,海水自西向东连续流动所形成的洋流。如北半球的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在南半球则表现为寒流性质的西风环流。
西风环流 在南纬40°—60°辽阔的海面上,在盛行西风的吹送下,极地寒冷的海水自西向东环绕纬圈流动,形成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称为西风环流。
中国沿岸流 指我国东部沿海海域,自渤海和黄海北部向南流动的海流。属寒流性质的海流。由于受大陆的影响,冬、夏两季的水温和流势都有显著的变化。冬季,水温低于大洋,流势较强,可流至南海海域;夏季,水温较高,流势较弱,一般流至台湾海峡南端即止。在流经途中,由于汇集了大大小小许多条河流的流水,因而盐度较低,营养物质较丰富,对沿海地区渔业生产的发展十分有利。
亲,加入我们您还可以获得更多资讯哦!